- 相關推薦
蘇州天馬實習報告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州天馬實習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實習目的
景觀規劃與設計課程綜合實習是城市規劃專業一個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通過參觀園林景觀及城市設計實例,可以讓我們生動形象地學習園林景觀設計、景觀規劃和城市設計的基本原理,深化理解中國傳統園林文化內涵,探詢現代城市景觀規劃的發展歷程,理解景觀規劃與城市環境、城市功能、城市需求的關系,以及景觀規劃形式、內容和功能的多樣性;明了現代城市景觀規劃與城市設計的聯系與差異;借鑒、吸收成功作品中的經驗,培養起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我們的專業知識、專業素養得到較大程度的充實和提高。
二、實習時間:20xx年x月x號~20xx年x月x號
三、實習地點:蘇州
四、實習內容
蘇州——君到姑蘇見,人家皆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蘇州古城歷經25歷史的洗滌,所體現出來的城市形象相當有個性:房屋都是清一色的白墻和黑灰色的瓦,仿照蘇州古典園林粉墻黛瓦的建筑特色。蘇州老城區的天際線控制較好,同時新城區的建設令人矚目,金雞湖周邊的蘇州新區和蘇州高新開發區也成為蘇州城市建設中新的亮點。這次實習我們參觀了很多
地方,下面主要介紹典型的幾個景點:
1、山塘街——七里山塘春水柔,一聲櫓聲一銷魂。
山塘街臨山塘河而建,兩側店鋪林立,是蘇州民居較為典型的地段。史上山塘街很是繁華,如今“山塘勝景”的繁華早已不在。山塘街中部有古戲臺一座,前有較為開闊的廣場空間,為居民集會或是休閑的公共空間。山塘街的交通為水陸兩路,沿河民居多有水埠直接與山塘河相接。作為古蘇州的商業地段,山塘街有著商業街的特點,臨河建筑形式多為騎樓。蘇州古民居大致有以下形式:
1)河街平行,宅在街邊,小巷幽幽迂回曲折
2)小河居中,兩岸屋宇連綿,水棧河埠嵌筑期間,拾級而下,可就水洗滌,可向船家采購,間有廊橋橫跨小河,連接兩岸人家,這就是蘇州著名的水巷。
3)前巷通后巷,幾落幾進并圍以高墻,形成封閉式院落。
1、蘇州民居粉墻黛瓦,無異于中國水墨畫卷,民居的內外檐裝修,多為棕色木質,素雅而簡樸。東西向前街后巷的居住街坊多,東西向街巷也多,民居都占用一段垂直于河道與街巷的條形用地,總平面采用一進一進的院落單元,為爭取朝南的土地,產生了往縱向發展遞進貫串組合成一個封閉式布局的建筑組成的小院建筑,這是蘇州民居最基本的單元,也是蘇州民居的特征之一。這種布局方式使每戶占用了最小的河岸線與街巷段緊湊地利用土地。同時,由于家家戶戶宅前后都有河與路,使每戶人家都能獲得水陸交通的方便,若南北街巷,則民居建筑的朝向產生多種情況。民居內部多有天井或是庭院,內部種植植物,增添情趣。
2、蘇州園林(拙政園留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封建士大夫為了滿足家居生活的需要,大量建造以山水為骨干、饒有山林之趣的宅園,作為日常聚會、游憩、宴客、居住等需要。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園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與住宅相連,在不大的面積內追求空間藝術的變化,風格素雅精巧,達到平中求趣,拙間取華的意境,滿足以欣賞為主的要求。宅園多是因亭、臺、樓、閣眾多,植以樹木花草的“城市山林”。江南私家園林是以開池筑山為主的自然式風景山水園林。園景的處理是順應自然,布局靈活,變化有致。江南園林善于在有限的空間內有較大的變化,巧妙地組成千變萬化的景區和游覽路線。建筑常用粉墻花窗或長廊來分割園景空間,但又隔而不斷,掩映有趣。通過畫框似的一個個漏窗,形成不同的畫面,變幻無窮,有實有虛,步移景換,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無窮。利用借景的辦法,使得盈尺之地儼然大地。借景的手法通常是通過漏窗使園內外或遠或近的景觀有機地結合起來,給有限的空間以無限延伸。蘇州園林大都為封閉式,難借園外景色,于是,常采取另一種借而雪香云蔚亭一景,又是遠香堂的借景。繡綺亭在假山之上,在繡綺亭內俯視遠香堂,可遠眺見山樓。這是前后左右高低互借的佳例。動與靜結合是我國造園藝術手法之一。所謂動,就是造園家在園林空間較大的范圍內,讓游者走動中觀賞景色變化,達到步移景換,時過境遷,畫面連續不斷。所謂靜,也即是在有限的園林藝術空間中,坐觀靜賞園林藝術,在咫尺之地,讓人們去領會園林空間的層次、對比、虛實、明暗、陰晴、早晚等多變的藝術效果。實際上動與靜不是截然可分的。往往在以動觀為主的園林中,又包含著靜觀為主的園林,又包含著動觀的內容。
蘇州園林作為我國建筑文化中最為絢麗的瑰寶,其在空間處理方法以及空間組織方面有著獨到的手法與見解,在以后的景觀設計中應當對此進行提煉與借鑒。
3、蘇州博物館新館——中而新,蘇而新。
蘇州博物館新館與整個蘇州的城市肌理有著密切的聯系。新館北靠拙政園,東傍蘇州博物館和園林博物館,其中拙政園西花園的南端正好楔入新館一角,從新館主入口進入,徑直向前為大堂和主庭院,向西游覽則是層層遞進的博物館展廳,東部較為集中的建筑群落則是行政辦公區、教育區和飯店。這種類似三軸線的布局方式和東側的忠王府極為和諧。東西兩側的院落式組合和周邊的合院式住宅相呼應,最為獨到的是中軸線上的北部庭院,一方水池似乎容納了整個江南風情,庭院隔北墻則集中大量庭院以及展廳在空間序列上沿南北方向層層遞進,也都呼應了蘇州古城民居的生長規律。新館建筑構造則用開放式鋼結構替代蘇州傳統建筑的木結構材料,為了滿足防水、恒溫、恒濕的要求,屋面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國黑”花崗石片。深灰色石材作墻面檐口,踢腳線和轉折面的裝飾,與白墻相配,為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筑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新館設計中體現了對形式和管線的敏感和獨到的見解,借鑒中國傳統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屋頂的中間部位開出連貫的天窗,自然管線透過木貼面的金屬遮光條傾瀉下來,交織的光影在一片樸素的白墻背景之上,勾畫出最玄妙的意境。貝聿銘擅長幾何體塑造,這次是集大成者,三角形、菱形等幾何形的反復變換與傳統院落布局相結合,曲徑通幽的空間意境絲毫未減,流動而寧靜,質樸而深邃。
在景觀方面,新館的一石一木,一靜一動都有古典文化底蘊和蘇州氣息,庭院中的竹和樹,姿態優美,線條柔和,在與建筑剛柔相濟的對比中,產生和諧之美,漫步在水面之上的廊道之中,廊窗外的一個個庭院,由窗取景,若隱若現。新館的建筑尾聲別具詩韻,假借拙政園的墻,“以壁為紙,以石為繪”,高低錯落排砌的片石假山給予水生動幽深的背景,也賦予白墻之外的園林一個含蓄的過渡。
【蘇州天馬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興業銀行實習報告|實習報告05-03
在小學實習的實習報告02-24
實習報告12-17
(精選)實習報告05-21
【經典】實習報告08-20
實習報告05-21
軟件開發項目實習報告_實習報告06-03
實習生的實習報告03-08
實習生實習報告03-09
實習生實習報告04-22